目前分類:寶寶教養 (3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文 / 王曉燕  專家 / 杜亞松 兒童心理學教授

常常聽到家長有這樣的抱怨:「我的孩子很活潑,也很聰明,就是脾氣太倔強了,真拿他沒辦法。」相信為數不少的父母都有同感。其實,倔強的孩子往往有他獨立的見解和個人的意志,你若是以強硬的態度去對待孩子,他就會「頂撞」你;但是,如果你任由他去,則更容易助長他的倔強。因此,教育倔強的孩子不僅要多動腦筋,還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是。

講道理

父母立場:孩子往往只知道他「想做什麼」和「不想做什麼」,而無法明白「為什麼要這麼做」和「為什麼不應該這樣做」的道理。因此,隨著孩子智力的發展,逐漸有了自主意識,家長應該提出正當及充分的理由告訴孩子,什麼事能做,什麼事情不能做,有了判斷是非的標準,孩子便能自己處理事情。
孩子立場:很多父母往往剝奪了孩子知的權利,只會無來由地命令孩子:「我叫你這樣做,你就這樣做。」一味強迫孩子無條件地服從自己,只會讓孩子覺得莫名奇妙,結果反而更加固執己見。例如,一個一歲的孩子,雖然走不穩,但是他可能推開你的手,堅持要自己走路;此時就不算是倔強,你應該支持他,即使摔倒也沒關係。

mama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文/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講師 羅文喬

內容改編整理自Thomas Armstrong博士所撰寫的”50 Ways to Bring Out Your Child's Best”〉

傳統的智力評量大多是以單一智能的方式進行。美國哈佛大學Howard Gardner教授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論證實,幼兒的智能會展現在不同領域(包括:語言、邏輯數學、空間、音樂、肢體動覺、人際、內省、自然觀察等智能)之中。在現在多元化的社會中,也需要多元的人才,各自發揮不同的智能。

兒童的發展有兩個最重要的影響因素:一是遺傳,另一個則是環境。遺傳受到父母親的基因決定不可控制,但遺傳還需要在對的時間,有適合的環境做配合,才能將幼兒真正的能力展現出來。義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認為幼兒並不需要成人的教導。成人要做的只是為幼兒預備一個對的環境,在這環境中的空間佈置、成人、玩具等所有的一切都會對幼兒的發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。在此提出以下幾點給父母的建議,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因為父母的幫助,而有一個更美好的未來。

1.讓你的孩子有機會探索自己的興趣。(認識自己)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單向的學習方式讓大部分的人習慣於接受,無法從學習中發覺自己的興趣所在。培養個人的興趣可以為生活帶來許多樂趣。所以,成人應提供孩子豐富的環境,同時允許孩子依自己的方式及步調去學習與探索。在學習的過程中成人避免為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反效果.營造愉快的學習經驗,先引發孩子對於學習的動機才能找出真正興趣所在。

mama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發脾氣
當孩子處在一種無法控制的惱怒之中時,就會發脾氣。大多數18個月到3歲的孩子不時地會發脾氣,但是有些孩子會頻繁一些,有的則少一些。意志較強、比較武斷的孩子,比隨和安靜的孩子發脾氣的時候多一些。有些孩子發脾氣只是惱怒的短暫發泄,很快就過去了。而有的孩子發脾氣的時間會長些,還會躺在地上尖叫打滾,扔東西或憋住氣。偶然發脾氣對孩子的情感發育實際上有好處。它能釋放壓抑住的沮喪,讓他懂得生氣是件正常的事,不過生氣的表達需要控制。它還說明你的孩子有精力、有主張,日後對他會有好處。但是,過多發脾氣對父母和孩子是件精疲力竭的事,它會發展成抗拒社交的行爲。因此,如果你的孩子經常發脾氣,你要儘是找出原因,盡可能避免誘發它的場合。
憋住氣
在發脾氣的時候,孩子憋住氣並不罕見。孩子的臉越來越紅,然後變藍或變白。在這個時候,呼吸通常會開始恢復正常,但有時孩子會四肢僵硬,或亂拍亂打,甚至不省人事。看見孩子憋住氣是很嚇人的,但幸運的是這不會傷害他。如果孩子憋住氣後失去了知覺,要諮詢醫生,排除疾病的可能。否則,當憋住氣孩子時,不要管他,雖然這很難做到。不要拍他或給他潑冷水。如果他暫時失去知覺,注意觀察他,但是一看到他開始恢復意識,你就走開。
撞腦袋

mama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